English

唐宋词流派研究的重要收获

1999-12-24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刘扬忠研究员负责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唐宋词流派研究》,其最终成果是44万字的学术专著《唐宋词流派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这部书突破文学史研究的薄弱环节,运用现代文艺学的观点和方法来把握唐宋词流派萌生、发展、衍变的全过程,建构了第一部唐宋词流派史。

详细考察传统的词派理论,提出新的划分词派的标准和框架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唐宋词高度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多种风格流派竞相出现,争奇斗艳。但自宋代以来的几百年中,对唐宋词丰富多彩的流派现象的梳理和研究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明代以来,有一种将词划为“豪放”、“婉约”两体或两派的说法。这种“二分法”有助于人们粗略地把握词的阳刚阴柔两大类型风格和审美倾向,固无可厚非;但它无法概括词史上纷繁复杂的流派现象,实不足以作为科学的流派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出发点。有鉴于此,《唐宋词流派史》在全书七章中特辟首章作“总论”,专门探讨如何建构新的唐宋词流派理论和框架。在评判了影响最大的“豪放”、“婉约”两派说的得失之后,又系统而全面地梳理传统词论中的各家有关流派问题的论说,斟酌取舍,加以总结,并增益新见,提炼出了一整套关于词派研究的理论思路和划分标准。作者认为,研究和划分唐宋词流派,既要具备现代理论意识,又不能简单照搬现代文艺学关于“流派”的概念,而应从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词体文学的实际出发,才能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判断和阐释。作者严谨而求实地探讨了与词派的形成密切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诸如风格(时代风格、地域风格、群体风格、个人风格、作品风格等等)、词体、词人群体、词人个性等问题,从而将唐宋时期原生态的词派(包括完全符合现代标准的流派和不完全够标准的准流派)归纳为三种大的类型。“总论”中的这些创见不但成为本书后六章划分和描述唐宋词流派的根本依据,而且也为词学和古典文学中的风格流派研究提供了一种理论参照。此为本书学术贡献之一。

理清唐宋词发展的主要线索,确定重要词派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本书的学术贡献之二,在于论证和描述了唐宋词流派发展衍变的阶段性与连续性,清晰地勾画了各个重要词派的产生、发展及消歇的轨迹。作者把晚唐五代两宋四百多年间词派衍化的历史划为六大阶段:晚唐五代(初显流派端倪期)、北宋前期(宋词流派初分时期)、北宋中晚期(新体新派迭起争胜的时期)、南渡时期(社会大动乱引起词风大转变的时期)、南宋前期(豪放派独盛期)和南宋中晚期(词派歧出及消歇期)。在纵向描述词的带阶段性的流变史的过程中,又依次横向地展示了以下各个重要词派的全貌,即:晚唐—西蜀“花间”派、南唐君臣词人群体;北宋晏欧江西词派、柳永俚俗词派;苏轼“以诗为词”派、周邦彦典雅词派、北宋中晚期俳谐词派;南渡时期的英雄豪杰派、学苏的文人才士派、隐逸词人群、供奉词人群(李清照自为一体,不在诸派);南宋时期的稼轩词派;南宋中后期的姜张词派、学周(清真)派、梦窗派及宋末元初的江西词派等近二十个流派和准流派。作者在描述各个阶段、各个流派时,十分注意突出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区别,以及各自的个性特征;在描绘每一个词派时,也不对各成员平均花费笔墨和色彩,而是详其主而略其从,充分凸显起主导作用的领袖人物和骨干分子的形象和风格,使人对该派的特点和地位印象深刻。

超越作家作品论的单一模式,撰写新型的词史和文学史

旧有的词史和文学史著作,过分注重对个体作家的研究和论述,把丰富复杂的文学史弄成了作家作品论的叠加和连缀。本书的作者则认为,文学史不仅仅是作家个体活动的历史,而且更是群体互动及各流派、各群体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激烈竞争的历史。基于这一文学史观,作者将本书写成了一部以描述词派演变和词人群体活动史为主的新型唐宋词史。这是本书的第三点学术贡献。为了能够看清词史作为流派史和群体活动史的特点,本书不但按词派、词人群体来划分章节,而且将它们一一放进具体的历史人文背景中去考察,着重探讨唐宋时期各个历史阶段中哲学、政治、宗教、时代精神、民族心理、社会习俗及审美思潮、词学观念等等如何深刻地作用于不同的词人们,又如何影响不同的词人群体的创作思想与审美情趣,以造成唐宋词坛风格与流派百花争妍、异彩纷呈的种种情况。因而本书从不就词论词,而是尽力将研究的视野向广义的文化活动拓展,从纵向和横向上都力求体现对历史文化运动的辩证观照,探寻当时各个文化层面及部门与曲子词创作的有机联系,在文化的大背景下大致说清了唐宋词的流派史。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